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住家環境

容易忽略的住家隱形殺手:低頻輻射
你的臥室擺設,是不是有下列這種情形?
1. 床頭擺放音響,方便隨時聽音樂。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
3. 床頭附近的插座,插滿了各式插頭。
2. 床頭離電源開關很近,不用起身就可以開關燈。
不只容易失眠,也讓你暴露在致癌的危險中!
小心!
4. 床頭離電視、冷氣、電風扇等電器用品很近。
5. 臥室的窗戶正對著高壓電塔、變電所,而且距離很近。
這樣的居家擺設
住錯了,當然會生病!
家中的家電設備、配電系統或戶外的高壓電桶、變電所等,所發射出低於300赫茲(Hz)頻率、影響身心健康的電磁波,就是所謂的「低頻輻射」。
低頻輻射是世界衛生組織明訂的B 級致癌物,容易導致兒童癌症、白血病、腦瘤或乳癌等癌症;甚至產生流產、早產、畸胎,或神經行為改變,包括睡眠障礙、沮喪、自殺、神經退化性疾病等。
什麼是低頻輻射?



可能都是低頻輻射惹的禍!
〈案例一〉陳先生最近剛買了一間中古屋,入住後卻每天都睡不好。後來無意中發現,床頭離插座太近,就把床頭換個方向,從此一覺到天明。
‧發生在床位附近的低頻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最大,因為我們躺在床上睡覺的時間最長,受干擾的時間也就越久,長期下來,等於讓自己暴露在致癌的風險裡。

失眠、不孕
〈案例二〉王先生和王太太結婚多年,卻始終未能懷孕,做過身體檢查,並無生理不孕的問題,後來知道居家環境也可能導致不孕後,請了專業人員檢測,發現主臥的床頭離電源開關過近,更動了床的方位後,不久就傳出喜訊。

‧「低頻輻射」可能導致不孕、流產、畸胎,且對年紀越小的小孩,傷害力越大,所以有幼兒或孕婦的家庭,千萬不要小覷。

如何找出家中的「低頻輻射」?
想知道家裡是否受到低頻輻射的侵擾,最好的方式是委託專家用「三軸高斯計」來測量。自家的電源插座等
處都不要忽略,這樣才能徹底找出產生低頻輻射的來源,並加以杜絕。
• 留意床位、床頭擺設:臥室內的電器擺設、電源開關、插頭等最好離床頭遠一些。
• 避免長期且近距離接觸使用中的家電用品:家中有許多

如何避免「低頻輻射」的危害?
可能產生低頻電磁輻射的電器用品,如電腦、冰箱等等,盡量避免長期且近距離的暴露在這些低頻輻射散發的環境裡。

• 避免配電錯誤的問題:水電師傅若沒有按照正確的方式施工時,很可能因為配線管中有不同迴路的電線、或是同一迴路電線兩股分開太遠等配電錯誤而產生低頻輻射。
• 4. 買屋前留意勘查附近的環境:早在十幾年前,醫學界就已經證實低頻輻射和兒童癌症的關係,所以不要讓住家太靠近變電所、高壓電塔,以免受到傷害。
• 使用「低頻屏蔽漆」阻隔:價格較便宜,是水溶性乳膠漆,可當底漆,但僅可屏蔽部份的低頻輻射,許多建設公司都有使用。特別要注意的是,面對變電所或是高壓電的那面牆不能開窗,否則原先被阻隔的輻射還是會跑進屋子裡。
• 6. 使用「磁場防護貼板」隔絕:很多科技公司會選擇用「磁場防護貼板」來隔絕電磁輻射,但價格較為昂貴。



長時間使用手機小心罹癌!
手機及其基地台屬於高頻輻射,雖然其生物效應科學界及醫學界至今仍未有定論,不過2008年初,最早使用手機且使用最頻繁的以色列該國癌症專家研究指出,每天使用手機且達數小時者,罹患腮腺癌機率比不用手機的人高出50%;而且在鄉下使用
手機的患病機率比較高,因為手機和基地台距離越遠,為了保持訊號暢通,手機必須釋出更多輻射波,所以建議使用耳機,避免長時間用手機貼近頭部交談。
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


江守山醫師的房屋健檢訣竅大公開
作者:江守山醫師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環境污染與癌病
台北榮民總醫院 內科部 臨床毒物科 蔡維禎 醫師
地球上生物千萬年來都在穩定的自然法則下繁衍延續、進化,很少有突然之改變。近百年來,隨著人類科技發展,一些大自然界可能沒有的物質、或遠多於大自然能消化的量被製造出來,正漸漸改變整個生存環境。 這些污染的問題可藉著各種偵測方法或器材的使用,來發現其殘留於土壤、空氣、水體之中。我們亦可從生物界的魚類、鳥類、小型及大型動物的體內含量,來發現污染及其傳播途徑;同時,也可了解污染物在食物鏈上經各層生物體的累積放大倍數,這是普遍存在於食物鏈的事實,從一些生物的脂肪內就能驗出數百種的環境污染物就可了解。這些物質中不乏可干擾該生物體內器官功能、或致癌、或更深遠的影響下一代,就如50年代加拿大發現之禿鷹失去求偶的興趣與生育的本能、英國發現之水獺數量的銳減、60年代美國發現之母貂減數生育、70年代美國發現之鷗蛋無法孵化或雛鷗畸形、80年代加拿大發現死亡鯨魚的脂肪組織含有大量DDT、多氯聯苯、重金屬及戴奧辛、90年代丹麥發現之男性人類的精子大量減少及睪丸癌的病例增加等等;因此,包含所有生物的我們,將無所避免地深受其害,而且遺毒後代。曾經有人統計過,1970年在美國就有九百萬噸有害的非放射線工業廢棄物,九成左右的處理都不妥當,如堆放、掩埋、燃燒等等。有些化學物質雖已廢用或廢棄多時,但往往其殘留的效果猷存,遺害可能長達數十年或數百年,就如鹵族元素之有機化合物之環境中或生物體內很難分解,其半衰期可長達一、二十年以上,如多氯聯苯、DDT等有機氯化合物,且這些物質本身若不是致癌原,也大多不乏有促癌作用。這些危害,以多氯聯苯為例,雖七○年代大多國家禁止其生產,但約半世紀所生產的一百五十萬噸成品早已散佈到環境中;而且還有許多設備、產品中,因未有更好的代用品,至今仍在使用。台灣之多氯聯苯中毒案件,竟然也是國際有名的,有心人士也正注意其後續的變化。
一般說來,人體細胞可分為一般體細胞和生殖細胞兩種。體細胞受到生存環境之化學、物理或生物等因素的傷害,基因發生改變,導致細胞生長調節失去控制,細胞進一步變性或癌細胞形成、分裂增生、轉移。不論本身得癌或照顧過這類親友,大家都知道癌病帶給病人本身及其家屬心理上、身體及物質上的壓力實在很大。類似地,這些變化若發生於生殖細胞,即精子或卵子,就可能導致流產、死胎、或者畸形兒,造成家庭、社會之嚴重負擔。
臺灣幅員狹小、人口密集,工廠與住家有時甚至於是一道牆或一條水溝之隔;職業疾病與環境疾病變得密不可分,不少職業疾病也因而可以作為環境疾病的警訊。因為工廠生產有害物質,可能被有意或無意地棄置。也有可能其作業人員於不知不覺中被污染,而這些污染物被帶回家裏去,讓家人也受害,尤其家裡有孕婦或嬰幼兒時。所以,有時職業疾病的發生,會成為附近居民以及作業人員之家人的環境疾病,這些疾病中又常常是以癌病及能影響下一代為主的,至為可怕。
此外,進一步地,我們可從一些文獻上相關的流行病學統計,來了解可能與環境污染因素有關的癌病例子,不同的地區,有不同之癌病罹病率,不一定只是人種的問題,如美國黑人大多來自奈及利亞,其癌病罹病率和美國白人接近,而與奈及利亞不一致;夏威夷的日本移民之食道癌及結腸癌罹病率與當地的美國人比日本居民較相似。可見除醫療改變之因素外,環境的確是致癌的一個重要因素。進一步以世界衛生組織之各國膀胱癌發生率的資料來看,其高發生率定義為每十萬人口男性二十人以上,女性五人以上。而高發生危險地區有台灣烏腳病流行區(台南之學甲、北門、將軍、鹽水,及嘉義之布袋、義竹一帶之砷井水區)、北非的血吸蟲流行區、歐美工業區。雖從其他資料了解,其危險因素除地區分佈外,尚有種族、性別、有無抽煙因素。重要的是,其與無機砷、芳香胺及其他職業或環境之化學物質等污染地區之分佈最息息相關,且這些污染危險因子有些是可改變的。
污染暴露引起的一些癌病,在最近二、三十年來陸續被發現,且越來越多,在產業製造的過程中,不少原料或廢料如:苯、石綿、焦炭、氯乙烯單體、其他鹵族碳氫化合物、多種重金屬等皆有致癌或促癌可能。 曾有一些專家估計,癌病的形成八成以上與環境因素相關,這當中,來自水質或食物之污染約佔三成、抽煙亦有三成,其他如病毒感染等約一成;當然,這是粗略的推估。而職業性致癌因素方面,一般推估約在百分之二至二十之間;若以美國之百分之四計算,台灣一年約兩萬人死於癌症,所以粗估每年應有近千人死於職業性癌病,數千人死於環境相關癌病。雖然過去曾有巴拉刈製造工人因暴露於雙砒啶而得到皮膚癌的研究、農夫噴灑含砷農藥而致皮膚癌、煉焦爐工人肺癌的報告,這些病例都未納入衛生署的職業病通報體系內,加上國內之職業或環境污染暴露問題應不下於美國,因此,實際數字應不止於此。 由於污染所致癌症的診斷困難,發生經常暴露於致癌物之後約十五至廿年,這點可由煉焦或金屬廠與呼吸道癌病發生的時序來了解。五十年代,美國各種化學物的產量大量增加,相對的,在七十年代其癌病就明顯增加。台灣近二、三十年來各種有毒物質使用,如石化、金屬等物質,不管在種類或數量上都逐漸增加;而自一九八二年起,癌病已躍升為台灣居民十大死亡原因之第一位,應與這些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加上這些疾病往往是慢性形成,不易或無法發現及治癒的;因此,台灣職業或環境性癌之防治是相當急迫的。然而,污染所致的癌症,從流行病學或分子生物實驗等之觀察看來,也往往是多因子的,如長期暴露於充滿氯乙烯單體工作環境中的工人罹患肝癌,但也可能與B型肝炎病毒等因素相關,再加上環境、個人生活習慣與行業等危險因子的暴露對於癌病有相加或相乘的加成作用,致使這些癌症的鑑定複雜且困難,無法證實直接因果關係,就以衛生署所接獲的疑似職業癌症通報病例幾乎無一獲得證實,也徒增此方面防治工作之困難。
在這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裏,也就如我們都坐在同一條船上一樣,職業或環境的問題是毫無疆界地,今日的職業病可能成為明日的環境病,此地的環境病問題也可能擴及他地成為廣泛的區域、甚至全面的問題。許多已知或未知的新舊有毒物質,無遠弗屆地擴散、滲透,人間已幾無淨土,使得你我身上必有無數之有毒物質。這些毒物雖不會立即明顯地傷害或改變基因,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導致癌病的發生,並使下一代的品質下降,若不速謀解決,悲慘的未來是可預期的。這些不能逃避的現實問題,並非全然無解,如果能夠充份掌握事實真相,激發人類良知,便可能有至少是程度上之緩解。在這之前,我們唯有要求自己,尤其孕婦及嬰幼兒,儘量減低毒物的暴露及接觸機會;加強飲用水的處理、健康天然食物的選擇及多樣化;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化學物質,如藥物、殺蟲劑、溶劑、塑膠製品的濫用等等。 在危害物質之管制方面,不論政府或民間、不論環保、衛生、產業或其管理單位,平時就應有詳盡及適時更新的毒性物質資料庫,主動地調整規劃何時宜的法規,並隨時注意執行情形。積極進行流行病學之研究,特別是慢性職業或環境病,建立致癌物職業或環境暴露基本資料,作好各通報體系,再與其他如癌症登記資料庫等結合,確實掌握職業或環境性癌症動態等等,並使此體系能更確實的與研究、法規、宣導結合一起,這些都是防治工作上,各個重要的環節。任何產業在設立之前,不論經營者、企劃人員、管理機關,乃至地方之機關或民間人士團體,均要清楚其原料、產品、廢料及排放物有沒有危害之虞。如果有這方面的疑慮,則不要因小失大,要盡量的透明化,更明確的遵守法規及作業程序、確實作好監視及災害防範之規劃演練等等。大家都知道,這幾年來一些具危害物質的產業或其廢棄物,現在漸搬到法令較寬的國家去,當然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解決方式,也是國際間一直存在的熱門、且刻不容緩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